凯发地址首页app
> 全国招聘公告 > 教学面试 > “可编程城市:数字媒介与城市文明”论坛

“可编程城市:数字媒介与城市文明”论坛-凯发地址首页app

发布时间:2024-01-05 22:29:22来源: 19333647

2023年12月26日下午,“可编程城市:数字媒介与城市文明”第二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暨《探索与争鸣》第三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论坛由上海市社联《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上海社科中心研究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出席本次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陆扬教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王鑫教授,以及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9位优秀青年学者,共同出席本次论坛,并围绕“可编程城市:数字媒介与城市文明”这一主题,分别从“可玩城市”“实时城市”与“代码城市”三个角度展开讨论。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致辞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在致辞中首先对本次论坛的各家主办单位在筹备过程中的努力表示感谢。他提到,秉承了首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的精神,第二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暨《探索与争鸣》第三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保持对青年学人的持续关注,旨在更紧密地团结凝聚上海社科界广大青年学人,助推青年才俊成长,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学人共同体。上海市社联与《探索与争鸣》杂志长期致力于为优秀青年人才在科研起步阶段给予支持,编辑部始终不遗余力地为青年学人提供表达平台与思想支持,十年来坚持举行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并从2020年起发起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于去年开设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他介绍,望道论坛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上海市社联第一任主席与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这是社联与复旦的缘分所在。他表示,面对新科技、新学科、新领域,青年学人具有更敏锐的观察与见解,《探索与争鸣》杂志将持续关注青年学人和青年力量,捕捉学术发展的新趋势,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致辞

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代表复旦大学祝贺本次论坛顺利召开,欢迎与会嘉宾和师友的到来。陈校长在致辞中提到,长期以来复旦大学高度重视青年学人的成长,本次望道论坛也是青年学人展示学术成果的舞台。本次论坛聚集了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分别从文化变革、治理变革、空间变革的角度研究数字时代的城市文明,非常有意义。会议的主办单位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直属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他们的“十四五”科研规划围绕“数字城市共同体”建设展开,未来几年将系统地推进这个方向的研究,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建设服务。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特别是年轻学者主动站在潮流前面,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为城市更好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图为本次论坛现场

第一场:“可玩城市:

可编程城市的文化变革”

第一场研讨以“可玩城市:可编程城市的文化变革”为主题展开,由《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叶祝弟主持,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评议,三位青年学者分别从可玩文化与城市文明建构的关系、数字时代传播现状与游戏理论的关联、电子游戏中虚拟地铁系统传递的城市想象等方面,探讨了数字媒介带来的城市文化变革。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副教授周海晏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副教授周海晏以《可玩城市:建构数字文明的技术文化》为题,回应当下社会上对玩乐进行窄化理解的偏向,将游戏及其代表的可玩文化置于城市文明演进与拓展的框架下进行讨论。她认为,玩乐是直贯城市文明的基础力量,“可玩城市”代表了当下数字媒介时代技术与文化互嵌的新传播状态,数字技术将城市塑造成数字游乐场,通过可编程、跨码、虚实互嵌的游戏化数字实践激发市民参与城市文化活动,产生技术与文化互动的巨大张力。她通过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等上海建构可玩城市的实践案例,分析数字游戏活动如何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爱玩城市”,数字游戏逻辑如何拓展“好玩城市”关涉的社会领域,从而形成“可玩城市”这一数字媒介作用下的新型技术文化,建构新的数字城市文明。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宗益祥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宗益祥的报告主题为《回到斯蒂芬森:传播游戏与数字城市》,深入解读斯蒂芬森的游戏理论与数字城市关系。他强调斯蒂芬森为传播学范式革命做出重要贡献,指出“游戏”具有直指“人之神话”的隐喻意义,是达及人之存在深处的媒介存在论,在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上挑战了主流信息理论和实证主义。他指出“游戏即媒介即城市”的内在关系,数字技术有力驱动重构为当代城市的庞大基础设施,凸显了数字城市持续敞开的游戏逻辑。同时他以情境主义国际理论反思游戏理论回避城市景观背后复杂权力运作机制,认为可编码城市“游戏”蕴含“可解码”的批判维度。情境主义国际理论解码了城市游戏的抵抗潜力,一系列“战略性操作”奠定了理解当代数字城市的异轨运动指南。他强调数字城市研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游戏理论,呼吁重视游戏规则制定背后的权力机制与公平正义,他将游戏理论和城市研究进行互构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恬骅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恬骅的报告主题为《“下一站,夜之城”:电子游戏、技术想象与城市日常》,他从《赛博朋克2077》谈起,探讨了电子游戏对城市生活的影响。他强调电子游戏已成为现代城市的认知模型,建立有关规则和秩序的一系列技术想象的基础上。不仅现实的城市生活帮助人们走进游戏的虚构,游戏中的秩序和反秩序也可能反向渗透到现实生活。通过地铁系统的例子,他讨论了电子游戏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并呼吁重新思考游戏与现实的关系,提出人们需要重新构想自己在“可玩城市”中的参与方式。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以三个关键词进行点评。第一,尺度,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的崛起,所有的研究、所有的人类社会实践,都要有一个尺度的变化。今天三位学者都从非常大的尺度来展现游戏、城市、人类、文明的根本性关系,结合最新的实践但又有历史感的创造,这是一个大推进。第二,反思,因为有尺度的大变化,我们要高度反思既有人文社科的理论及其基本预设。我很赞同宗老师报告的最后这句话,要注意到传播学理论的危机、衰落,这非常明显。第三,是重建、重新定义,要创造出自己的理论概念、分析框架,才能应对现在新的问题。

第二场:“实时城市:

可编程城市的治理变革”

第二场研讨以“实时城市:可编程城市的治理变革”为主题展开,由《探索与争鸣》编辑屠毅力主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评议。三位青年学者以作为当前数字城市治理实践基石要素的“数据”这一关键概念入手,分别从城市治理界面、政府治理模式和数据市场交易等方面探讨了可编程城市的治理机制变革。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青年副研究员李梦颖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青年副研究员李梦颖以《实时城市:软件治理的政治与诗学》为题,探讨软件作为一种物质技术与社会想象,如何催生新的治理形态和情感体验。引入“诗学”的概念,是为了突出微观视角、日常经验在理解当下数字治理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回应传播政经、平台资本主义等已有路径。通过从数据、界面、平台三个层面分析软件治理的政治与诗学,她提出,我们正在迈向“实时城市”,即人、物、环境与数字技术系统实时反馈,城市即存在于实时生成、运作、干预的过程中。这既是一种指标化、自动化、程序化的新型治理方式,又同社会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密切相关,指向的是对“实时”的幻想和欲望。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副主任胡业飞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副主任胡业飞围绕“数据”这一关键词,研究“数据要素与城市政府的数据角色”。他解析了国家数据局设立与数据要素化大背景之间的紧密关联,并从多个方面对数据的要素属性进行了解释与论证。数据要素化的完成,伴随着社会对高价值数据需求的普遍产生,这驱动着城市政府必须发生变革。变革体现为一种新兴政府角色的出现,即政府扮演数据要素供给者。城市政府通过公共数据开放等路径,推动公共数据面向社会发生流通。在此基础上,政府联合多元主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链,通过政社合作创新与合作生产,充分释放公共数据所蕴藏的价值,贡献于可编程城市的创建与城市文明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徐偲骕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徐偲骕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切入城市治理。他以“数据二十条”落地的试点为例,聚焦政务数据授权运营和呼之欲出的“数据财政”构想。他认为,要回应当前城市治理中"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问题,不仅需要从政治学、公共管理和技术伦理方面寻找解释资源,还应注意到,存在一个巨大的以智慧安防和技术风控为主要业务方向的人工智能市场。这个市场恰是以政务(公共)数据作为主要生产资料,其繁荣和过度投入可能对城市社会活力和经济活动造成不利影响,也会抵消数据要素释放的经济效益。他呼吁,从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务数据开放的供给侧改革等角度,来推进高质量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反哺实体经济来实现真正增量型“数据财政”。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周葆华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周葆华点评指出,第一是视角,从三位老师的报告中可以看到一些研究视角的变化。比如对基础设施的理解,不仅要从技术的、物质性的、政经的维度去拆解,还要倒置视角去看里面的情感和体验,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很有想象力的视角。但在经验上还需进一步展开,倒置基础设施要将其建构过程更充分地阐释出来。第二是经验,几位报告人的研究里都突出了中国本土的经验。比如数据公开,梳理了政府在数据开放方面的各个方面的工作,但需要进一步明确理论分析的维度,数据要素作为一种治理要素,究竟如何改变和重构了政府的运作逻辑。第三是价值,这场的核心词是“治理”,但治理好像越来越变成了一个“万金油”式的词汇,需要在学术上给予更清晰和严谨的定义,进而提供更系统、学理性的分析。

第三场:“代码城市:

可编程城市的空间变革”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王鑫

第三场研讨以“代码城市:可编程城市的空间变革”为主题展开,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王鑫主持,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陆扬教授评议。三位青年学者分别从代码城市的地方生成、城市时空异质性与城市空间的视觉性等维度出发,探讨了可编程城市的空间变革出发,探讨了可编程城市的空间变革。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昱辰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昱辰以《代码城市:后人类视角下的数字媒介与地方装配》为题,指出发端于人文地理学传统的地方概念正在代码城市中面临挑战,数字地方营造研究存在局限,需要超越传统人文主义视角重新理解地方生成的逻辑。通过分析澎湃的“上海相册”、帝都绘的数字北京创作和城市声音地图等我国当下的数字媒介案例,探讨在数字媒介时代新的地方逻辑。他将数字地方生成描述为一种装配过程,表达了对这一新地方逻辑的理解,强调了其碎片、多维、实时转化和未来导向等特性。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戴宇辰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戴宇辰围绕算法与城市的“时空异质性”,聚焦数字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塑造。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传导、转化我们对空间的感知、使用和组织,其生成了诸如“代码空间”“编码空间”和“背景编码空间”等不同的异质时空类型。他以“智慧城市”这一案例出发,分析了算法在当下城市空间中的不同意义。并进一步强调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组装和装配的视角以及本土论的空间理解,呼吁摆脱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拓宽对城市空间研究的理论视野,强调在不同的个案中,代价和配置关系的差异需要详细分析,使得空间建构的讨论更全面、复杂。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孙昊德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孙昊德的报告标题为《具身、想象与生成:视觉文化视阈下城市空间作为“集体虚拟媒介”的建构》,他从自身的建筑学背景出发,强调了建筑学与影像、传播、信息等领域的交叉点,以史料和当代城市中的现象为依托,呈现了视觉对历史和现实中城市空间演变中的作用,尤其空间-视觉交互中产生的城市作为集体虚拟媒介的机制,探讨结合具身、想象与生成的城市空间虚实互嵌应用。通过空间与视觉的关联,他展示了思考城市空间的多层面性质,以及数字技术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陆扬教授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陆扬教授点评指出,张老师的报告谈的是代码城市中的数字地方如何可能,从人文主义传统里人文地理学的地方到现在数字地方,从原先栖居的稳定的地方1.0到现在的装配的地方3.0,产生什么变化。现在是把分离的因素拼接起来,用支离破碎的东西变成一体。戴老师讲的是算法与城市“时空异质性”,他提倡新物质主义物的空间,就是人和非人的关系,物占据了中心,从空间ontology到ontogenesis,就是具体空间是怎样生成的等等,如拉图尔所说,空间永远充满了不同的社会力量的互相活动,强调了算法的能动性,三种代码空间,等等。孙老师主要讲的是视觉文化视域下城市空间作为集体虚拟媒介的建构,孙教授本身是设计师,讲述的内容非常具像,讲到城市的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等等,总而言之现实和虚拟互动,把虚拟的世界变成真实的社会,建筑就是未来可期的。

致谢与总结

会议的最后,《探索与争鸣》编辑屠毅力、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谢、总结。屠毅力编辑指出,本次会议从议题到议程设置及各个话题的展开充分展现了一种青年气质,对于当下数字媒介技术驱动下的城市景观、城市治理、城市生活、城市体验表达了一种充分拥抱的态度。这种态度正是今天展开城市问题讨论与研究的前提。比如,第一场讨论“可玩”,对游戏不再是一种狭隘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虚拟世界,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嵌连接,一种新的虚实景观、城市生存方式乃至情感共同体将可能诞生,游戏具有了原型意义。第二场讨论“治理”,软件治理在今天将不再是一种纯粹技术主义的面目,正如李梦颖老师所说在功能主义的面向外将可能展示一种充满社会想象力的诗学面向;这也包括面对“数据”,数据在今天成为一种要素,积极应对它的庞大力量将构成对传统治理的变革。第三场讨论“空间”,数字媒介技术为空间添加了新的坐标,虚实互嵌的空间刷新了传统人文地理学视域中的地方、人地、流动性等关键问题,正如戴宇辰老师所呼吁,面对这一新的空间我们应摆脱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拓宽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拥抱城市的变化是我们更好认知、理解,进而研究、治理城市的前提,今天与会的各位青年学者为我们做了展示。

孙玮教授在总结中提到三个关键词:第一是视角的创新,以“可编程城市”这一新概念为切入点,将过往研究中的城市视角与媒介技术视角结合起来,思考如何创造出城市—媒介综合视角的新理论。城市始终作为异质性的交流系统,在碰撞、互嵌中孕育着新文明。数字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城市传播状况,进而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开创全新的媒介-城市研究范式,既是交叉学科建设的全新面向,也是建构我国自主学术话语体系的有益尝试。第二是强调独特性,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逻辑与过往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同,要首先深入到其原理中去,然后再从技术逻辑出发,将之和政治、经济、文化的逻辑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研究思路,如果挥舞着以前的理论大棒,就把新经验生搬硬套进原来的思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命题之下,不同地域的经验田野也有着显著的独特性,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数字经验同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研究者要努力对复杂的经验现象敞开自身,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三是创造,在充分进入全新田野与转变视角的基础上,我们要努力创造出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框架,来应对当前数字城市社会与城市文明等各种新问题。在本次会议作报告的各位青年学者们都以自己的理论与经验视野出发,努力进行创造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不少有趣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去打破过往坚固的概念,重新定义何为人类,何为主体,理解新的文明样态。要抱着这样的理论抱负,才能真正创造出我们所追求的新研究范式和自主话语体系。

教学面试

网站地图